2021年11月22日下午,“毓秀教研讲坛”举办的“说历史”系列活动特邀威斯尼斯人官网1989级优秀校友徐晓旭进入本科生课堂。徐晓旭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教育部2017年度青年长江学者。他以自己多年学习、奋斗的过程为蓝本,为威斯尼斯人官网师生奉献了一堂精彩的“专业启蒙+外语学习+历史研究”的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和启发性都非常大。副院长衣长春主持了此次活动,参会师生达255人。
在讲座的前半部分,徐老师以自己从小学一直到工作后的外语学习经历为讲解线索表达了自己对于外语学习的若干看法,为我们归结出以下几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一是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和动力。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物,不论是科学技术方面的或者是文学艺术方面的,都跟他们对所人事的工作具有浓厚的兴趣分不开:从开始的喜爱到追求过程中的艰难再到获得成绩的欣喜,徐老师娓娓道来,为同学们今后的学习之路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版本。特别是他提到的外语学习强调背诵和听说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打牢基础,使他在日后的希腊罗马研究中受益无穷这一点,对学生们启发很大。从徐教授的求学经历来看,对于外语学习必不可少的就是时间和努力。学习与研究相结合,这是徐教授的特色,也是经验。
二是要克服困难,主动寻找学习机会。徐教授先后在河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任教。他的求学和工作经历再次告诉同学们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头脑,不论是东北师大读博期间还是后来在复旦做博士后期间,他都为自己争取到了国内学习深造和国外访学的机会,这些经历都告诉同学们,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在求学和工作的路上得到机会并不断提升。他再次强调学好历史一定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不同的语言在历史研究中有不同的用途,一定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三是孜孜不倦,不间断的学习。在河北大学时自学拉丁语,在南开大学读研期间继续自学古典语言并系统学习法语,在东北师大读博期间系统学习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博士后期间到法国访问学习,工作之后再到同济大学强化学习德语,然后去德国弗莱堡大学古代史系访学。这些经历使他得以吸收更多的西方学术界的希腊罗马史研究成果。这是个不断追求,不间断学习的过程。过程艰辛,但收获很大。
在讲座的后半部分,徐老师讲解了外语学习与历史研究如何结合的问题。他以自己写作《奥林匹亚赛会设立“希腊人的裁判”年代考》(《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第5期)和《波斯人的希腊祖先:跨越族群边界的名祖神话》(《历史研究》2019年第2期)两文为例,说明了不同语言在历史研究中的功用:有作为研究对象的语言,例如两文中所用的古典文献原文的古希腊语、古希腊语中的古波斯语借词及其古波斯语词源;也有作为研究工具的语言,例如古希腊语文献的校勘记和注释所用的拉丁语、整理汇集和翻译古希腊语史料所用的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系统讲解古波斯语语法的专著写作所用的法语、研究某个具体问题的专著或论文写作所用的英语或德语。就作为研究工具的语言而言,徐老师强调一个研究领域往往并存几种国际性的工作语言,提示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要加以注意。而为了更到位的研究,对作为研究对象的语言本身的历史,也是需要有一定掌握的。
在讲座的最后,徐老师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
英语一定尽可能学好;最好学一门二外,哪怕是为开阔思维也好;学得外语越多越好;还要学一些语言学和语言史的知识;要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因时因地制宜;可以面向研究针对性地学,也可以纯为乐趣而学;研究中一定要用所学的外语。
讲座结束后,徐老师与参会师生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徐老师分别就同学们提出的关于学习第二外语、阅读原始文献、文献译注、历史研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精彩解答。
郭云艳老师与孙艳萍老师作总结发言。郭老师认为对外语的学习应该坚持不断地练习,最终运用到研究当中。孙老师用“精彩绝伦”、“幽默风趣”、“干货满满”三个词高度评价了徐老师的本次讲座,感谢徐老师在百忙之中为威斯尼斯人官网师生解惑答疑。
本次讲座气氛轻松又不失学术价值,增长了参会师生的学术见识,拓宽了学术视野,为威斯尼斯人官网师生学习外语与研究历史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特别是对2021级新生规划未来的历史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助益。
(供稿人:孙艳萍、张艳梅、李润达)